第八回:祝融钦点文武将 十二莲童降人间
却说马氏自别了魏夫人,揣着那童子结,来至祝融峰顶南嶽殿内。神像之前,焚上香烛,烧了纸马,奉上些祭祀果品,便双膝跪倒神像前诚心祷告曰:
“嶽君在上;民女马氏,乃长沙人士,夫家姓陶,名‘仁义’表字‘善知’我夫妻二人俱是老实本份之人,虔诚善良之辈,民资虽不丰富,却于心足矣!只为一事忧愁,多年未能如愿!我与夫家自妙龄结发以历二十多载,并无所出,尝闻‘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。’民女这番拜上月嶽君,不求荣华富贵,不求长命百岁,只求天赐我陶家一男半女,好交我夫妻晚年有望。于心足矣!想我嶽君配位五岳,乃奉人神之道,是以立像祝融,坐镇南方,以法眼观贤良,惩恶扬善,有求必应。今望南嶽大王殿下,怜我夫妻正直善良,赐交一男半女与我陶家愚夫蠢妇。大王果怜善有意,不绝我陶家后嗣,便交我解开此童子结,承我之志。若大王不识真善贤良,绝我陶家后嗣,民女也就识得神圣是谎这个关窍,再也不诚心奉道,一头撞死这尊石像之前。”
说毕。马氏叩头三下,就细细来解那童子结,事偏作怪!那结解开一半就怎么也解不开来,马氏慌的一头大汗,却越解越乱。心道:“莫非真个注定我陶家无后?”便扑地又叩头三下,道声:“天可怜见!天可怜见!”却再解时,仍是丝乱如麻,再解不开。马氏泪似泉涌,心若死灰,哭道:“嶽君在上,民女问你;世人为善,只积福果。但凡作恶;方才孽根。只为我陶家半世仁义,广积善缘。当合‘上天有好生之德’。为何我夫妻潦倒半世,却绝了我陶家后嗣?此乃天不佑善之举!怎叫世人信服因果之说?惟神裁之!”
又是三拜;去解时;还是解不开来,马氏捽下结索,果就去那神像上一头撞来。一时在庙判官见得马氏如此,急一把扯住道:“这位施主,好好的日子不过,跑来这里寻短怎地?看开些罢!”马氏一心只要寻死,亏得判官舍命扯住道:“施主是何事业不顺利?有此念头?还来说与我听,或也解得你之烦恼!”
马氏哭道:“连嶽君都不佑我,何况是你耶?”判官问道:“你是外地人?还是本地人?”马氏道:“外地怎么?本地又怎么?”判官道:“不瞒施主,你是本地时,求这尊嶽君,有些为难。”马氏道:“民女乃是长沙人!”判官道:“你还元来不知!这‘南嶽山之菩萨,显远不显近。’何谓之显远不显近?这近时;东不出江西,西不出湘西,南不过永州,北不过潭州。这些范围都是在二伯五十里之内,谓之近!但此范围之人朝拜嶽君,是不灵应的,越过二伯五十里谓之远,你那长沙远在三伯里外,你要求时,应是灵显!须是你诚心不彀哩?”
马氏道:“我都有求死之心,如何心还不诚?”判官道:“或又是你没有孝敬?”马氏把手指那香案道:“多则没有,只此果品点心,不成敬意。”判官哈哈笑道:“你这妇人,好不晓事!这祝融属‘火’,乃是一员武将,就是周左这些护法神将,都是该荤不该素的,你这些果子糕点,算什么孝敬?你看外头那些个赶猪牵羊之辈,都是拿来宰杀做人事哩!活该嶽君他不应你也!”
马氏恍然大悟道:“元来这般作怪!恁地时,便怎处?我家就头毛驴也送与回先生了,哪里还有什么孝敬?”遂向判官讨刀。判官急道:“你这娘子甚不变通,俺都这般与你分说,此时还讨刀何为?”马氏道:“先生差了!没那意思,你只管拿来,我自有区置。”
判官无奈,把刀一把。马氏谢了,握住刀,去那手腕上一下,血洒神前。说道:“民女家道颇贫,实无牲畜孝敬,只好把刀割腕,乃谓血祭,望神莫怪!”判官见马氏果然心诚,即拿纱布替其包扎。说道:“娘子如此诚心,嶽君必须佑你,你所求甚事,尽管倾诉,本官告退。”马氏再谢!判官去了。马氏遂拾起结索再来解释。
咦!正是:
功夫容易药非遥,道破人须失笑。
马氏这番解释,果比前番顺畅,真个;管他千万乱如麻,今番理成顺丝绦。片刻时间,马氏将那结索条条理畅,只好两尺来长。马氏自己欢喜!道声:“这血元来没有白流的。”遂依魏夫人之言,将那细丝捆于祝融氏左足之上。复又拜了嶽君,许愿道:“嶽爷这番应民女之求,他朝果然得男或女,必在孩儿周岁之日,亲携孩儿前来衡山还愿,拜谢天恩。”马氏许愿已毕,遂下衡山回长沙去也!
且说马氏回到长沙,夫妻相见,倍言求嗣之事,夫妻各自欢喜。果然三个月后,马氏身子有些反应,郎中一看,果是怀孕。夫妇二人如何不喜?怎见得喜:当是三月不知肉味之喜。夫妇二人亦日日望南朝拜,拜谢嶽君恩赐。
自打马氏怀孕,仁义更是勤劳,屋里屋外诸事一概亲为,就连烧汤洗面,倒净桶之类细小活儿,也不让马氏做。马氏见丈夫这般体贴,怎不欢喜?真个安心待产,有话即长,无话即短,这一屈指间已经九个来月,正是次年八月十五,马氏高龄生产,却颇为顺利,产下一男。夫妇大喜!因上衡山求赐而孕,遂名‘天赐’。夫妇二人细心培植,不觉又至来年中秋,亦是天赐周岁之期。
因马氏许下天赐周岁去衡山还愿之事,怎敢怠慢,偏偏仁义旧疾发作,行动不得,怎能与马氏同去,亏得马氏是个贤妇,安排仁义几日生活,便打点行装,用个背篓把天赐安放篓中,就从水路去了衡山。
马氏到了衡山县,弃舟登岸,胡乱吃了些午餐。到了衡山脚下,但见了些:
丹桂香木村,枫杨渐显红,烟霞长虹远,依稀雁排空。
马氏携了贡品,背了天赐,就登衡山。马氏毕竟是个妇人,又上了年纪,衡山路陡,况又背上天赐,上来半山亭已然十分艰难,莫想再行动半分。没奈何,马氏卸下背篓,把天赐连篓就藏于路边,扒些柴草遮密的盖将起来,望着就似一丛茂盛的植被。她想:“天赐虽不能面圣,却也来了衡山,足显了我之诚心。想那嶽君也不会怪罪?”
便独携了贡品,去祝融峰顶来还愿。还愿已毕,终是心系天赐,哪敢久停?匆匆下来半山亭,扒开柴草一看;只剩空空的一只背篓,哪得有天赐的影子?马氏大惊!止不住腮边落泪,急忙四下来寻端寻不见。马氏哭喊声不觉引来众多登山游人,一时询问,得知马氏失子,都道:“可怜天下父母心,那孩儿方才周岁,想也走不远?我等帮你来寻也!”也都热起心肠,替马氏来寻天赐。顿时鼎沸了衡山上下。看看夕阳西下,玉兔东升,众人寻将这许多工夫,天赐仍无信息,好似他凭空消失了一般。
众人渐渐议论起来,有说是;拐子顺便带了去,又有说是;着豺狼叼了去的,断然寻不来了!众说纷纭。马氏听说也就哭倒在地。内中少不得有‘雷锋式’的人物,将马氏好言劝慰,问清马氏住址,送至衡山渡口,自掏钱财,替其雇支小舟,叫船家好生照看,连夜送返长沙。只是黑夜行船甚是不便,直至次日清早才至长沙。
马氏只因丢了天赐,就有了投江之念,终因撇不下丈夫而作罢!回来家中,却是这日仁义身子好转,下得床来,正值他在家清清扫扫的做家活。见妻子独自归来,看不尽愁容满面,纸般苍白,又不见背上天赐。遂问:“娘子怎生这等憔悴?未知孩儿在那?”
马氏见问,不觉挥泪如雨,心中凄惨!呜咽的只不做声。凄然甚久,方才把失子一事告知仁义,仁义听说,犹如分开八片顶阳骨,半空倾下雪水来。当时寒了半截。夫妇抱头痛哭,真个凄凄惨惨!他两个伤心一日,马氏只怨自家大意,不该将天赐放下路边,故有失子这般恨撼。仁义则怨自家身子不争气,去不得衡山做照应。二人各自埋怨一回,又各自一回劝说一回,都说:“总是自家没福,活该没得后人。
且喜他夫妻看得开,生活渐入往昔之平淡。不觉又过去四个年头,他夫妇二人俱是年过半百,依旧默默无闻,暂且不表。
单说这年初春时光,南嶽祝融君自天宫赴玉帝生宴归来,一时兴起,立于祝融峰顶,遥观潇湘秀色,只见七十二峰重重迭迭,一漂湘水弯弯曲曲果然秀美。正观之那峰之尽头,见其山势有若凤举,或似龙盘。正然看间,忽就一股紫气冲天而起,就半空中化作九条龙来,腾云远去。
祝融氏大惊!说道:“吾自南方立极,何曾见凡世有这等异象?未知何故也?待我去探个虚实来。”正说间,早到麓山峰顶,就半空中拨云来看紫气现处。只见那麓山山脚开着一庄好梅,开得正艳。那祝融氏原来喜梅,当时看了,不觉的欢喜,心道:“量这庄梅花,开的再好,也不足为异!何来祥龙征兆?”忽见庄园中一对夫妇,正在开坛设祭。两条长凳,高架着一张八仙桌,焚着一炉香,旁边幌亮的两支火烛,下边又一张矮桌,列着三杯清茶,并些果品之类,前面供着尊彩纸做的神座,神座前摆放几支梅花。仔细看那神座上写着;‘南嶽衡山司天昭圣大帝’。
祝融不觉笑道:“我道世人不敬神明,原来差矣!”遂按下云头,摇身化个老翁,启开庄门,直至坛前,向那夫妇二人唱喏道:“二位处士,老朽这厢有礼了!”那夫妇见无故进来这个老人,慌忙还礼道:“吾辈何能,敢劳尊翁行此大礼?”祝融笑道:“老朽向来喜梅,偶经贵园见了这庄好梅,清香袭人,不知二位可否能容老朽在此赏玩?”夫妇道:“还请老先生随意赏玩,只是我夫妇无瑕陪同。”
祝融道:“老朽自玩便是!”夫妇又道:“老先生看便随意,只莫将花攀折了,今日乃是花祭祝融之日,你若折了,只恐神明降罪也!”祝融哈哈笑道:“老朽在世这许多年,其实不知阅人多少,实不曾听来花祭祝融君之说?”那丈夫便道:“老人啊!你怎晓得这其中原来?这事还说来话长哩,汉子姓陶;名仁义,这是我浑家马氏,向来崇奉三教,只是我夫妻结发多年,不曾生育,早在五年前,曾受一回道人指点,去衡山求嗣,却是我妻子只身去的。蒙天赐大恩,生下一男,养至周岁之际,因许下孩儿周岁去衡山还愿之事,却是我身子不济旧病发作,又是我夫人只身去的。我夫人是个妇道人家,又携带孩儿,如何上去那高高衡山?行至半山亭,再无半分力气!无奈就把孩儿藏于路边草丛。待得还愿下来时,那里还有孩儿踪影,寻也没寻处。就此失了孩儿,我夫妇如何没有那下世之念头?却是我夫人夜做一梦,梦见观音老母他老人家了,老母说;‘叫我夫妇每逢正月初九,须在这梅园设坛花祭祝融君,将来必赐我陶家文武二将哩!’故此我夫妇二人打消那坏的念头,年年今日在此花祭,已经是五个年头了。”
祝融笑道:“原来如此!也亏得你夫妇这般诚心,年年如此,二位既有事业,还请自便,待老夫自玩便是。”仁义夫妇遂做己事。不意那祝融一转身,就跳起脚来折下一支梅花,这一折不打紧,却扯带满树梅花撒做一地。仁义见了跺脚道:“阿耶!你这老头,这许大年纪,怎不晓事?我都这般与你说了,交你莫折,你偏要折它怎地?一时神明降罪,却不害苦了我耶?”
祝融笑道:“我见这树梅花开得妖艳,忍不住就折下一支,好做留念,想你满园好梅,还少他一支怎地?想那嶽君也不会这般小器,胡乱降什么罪?”仁义道:“你也不是嶽君怎晓得神仙思想?倘若降下罪来,岂有你分说之余地?”祝融道:“折也折了,又接不上去!你要怎地?”仁义扯住祝融去那嶽君神位前道:“花是你折的,还由你来嶽君前做个分说,只莫责我便了!”
祝融笑道:“老夫这般年纪,怎好轻易屈膝?还是罢了。你夫妇年年花祭,不也是想图个后生,我便赐你夫妇二子做赔偿罢!”那马氏见祝融说出这番话来,说道:“你老人家敢情说梦哩!我夫妇二人诚心求拜这么多年,没有影响,如今岂是您一席话赔得来的?”祝融笑道:“这众生忒多,求东怨西者不计其数,又是贪婪;骑着骡子思骏马,官封宰相望封侯。他要求你时,嘴舌儿好不利害!真个做成了他的好事,那里还识得你的恩惠?又有几个是诚心的也?就是神仙也难辨这其中真伪,不得分明哩!”
正是:
白雾迷空枉波深,舟与竹叶难辨真。白雾迷空终须散,三江归海任舟通。
马氏道:“老先生毕竟是过来人,故此理解得人性!你还说说,怎么就赔得我二子来?”祝融笑呵呵的从怀里摸出二物来,咦!‘世间奇物原来巧,他日文武二将到。’仁义一看,当时打了两个哈哈道:“老先生呵!我们今年四十九了,也不是那叉裆的小孩儿,只把这花生红枣二物来哄我们何为?”
祝融呵呵笑道:“交你夫人吃了,保你双生子哩!”仁义那里肯信?祝融恼道:“你这二人怎就这般愚昧?老夫偌大年纪,哄你们什么?吃便吃,不吃便休!”说毕转身就要离去,却得那马氏一把叫住道:“老先生留步,我便吃了!”祝融将那花生红枣二物递与马氏道:“花生留壳,枣莫去核。”马氏果将那二物吃了,不去壳,不弃核,就似吃药丸一般。
祝融见了,背着手,
笑呵呵就出庄园,口占一绝云:
“心空道亦空,求神未必真。风收云影散,沧海任浮沉。
善心与恶心,泾渭两分明。怜善天有意,作恶在迷津。”
说毕“唿喇”一声脚下一朵红云直上半空,现出祝融真神来。但见:
头戴紫金皇冠,舄踏两朵红云。滚龙黄袍光辉色,玉带连环相衬。
条条仙气护体,片片祥云盈空。三宝巍巍道可尊,南嶽衡山显圣。
你看那仁义他两个村夫,见了祝融显圣,好似做梦一般,呆了半晌,却才醒悟,齐齐拜倒,栽葱也似不住拜道:“圣帝慈悲!圣帝慈悲!小民眼拙!识不得衡山大王!多有冒犯,还望恕罪!”祝融说道:“念汝夫妻诚心花祭,交我衡山道场,五年梅香不断,其心可嘉!今特亲临,洞察秋毫,知汝夫妻乃真善也!上天怎缺好生之德?如何叫真善无后?怎交世人虔诚奉神?今且神赐汝夫妻‘文武二将’以全仁义之德,马氏之忠。”
说毕,祥云早去。那仁义夫妻历来只知奉神,那里晓得今日亲眼见了神仙,聆神话语,蒙神恩赐,两个如何不惊?跪在那厢,索落落的发抖!嶽神爷说些什么话语,也就忘了,可可记住文武二将一句。他两个直跪至日没西山,明月高升,但觉了一丝寒意。方敢抬头,见那明月当空,春寒依旧,也不见了祝融神形,两个方才收拾一番,回家休息。
过了月余,就出了一件怪事,影响了整个长沙,各家各户传为美谈!咦!你道是甚事?原来恁般稀奇,那马氏自打梅园神遇祝融,却五十而怀孕了。众人自知马氏乃是梅园神遇祝融而孕,平日里的闲庭门户,不觉探望之人,逐日里好似流水一般络绎不绝,也有送鸡的,也有提蛋的,就那小器的,也还送盒糕饼,携篮果子之类,前来贺喜!一时间把仁义家三间草堂,活活垒做个仓库。
自此长沙城里,都奉仁义夫妻做个榜样,真个是:人人奉圣帝,个个拜嶽君。
正是:
心诚道亦诚,求神也显灵。
不觉的光阴迅速,马氏怀胎,已经十月,正是这年隆冬时节,好不寒冷!却说这日北风呼啸,瑞雪飘飘。正是那:
杨柳垂霜惢,苍松结玉莹。彤云随风势,池水似镜明。
地寒衾帐冷,帷幕抖书生。王孙懒叙坐,围炉把炭增。
客店栖商旅,山寺困老僧。樵子愁柴少,渔叟没钓逢。
鸡犬恨地冷,狐兔怨雪深。千峰堆玉浪,万里腊如银。
这场雪从丑时下至午时那里肯就住。把个世界变化了白茫茫的一片。仁义见天寒冷,替马氏增了床被子,又抬出炭火来温暖产房。刚过未时,马氏就喊:“肚子痛”仁义知是临盆气象,急冒雪背来稳婆待产,直至酉时,马氏生产,果然一对双生子!仁义五十而老来得子,又是双生,怎么不喜?只是一件事业,又是恁般悲哀!
生了双生就该欢喜,怎又悲哀?原来马氏高龄生产,又是双生,终因失血过多一命呜呼而去世了!可怜马氏一生只为陶家无后忧心,终因陶家香火而亡!那仁义虽得了双生子,却又没了妻子,可谓有得有失,喜忧参半。没了妻子,仁义是何等悲哀?只为儿子生地,还须培植,无奈化悲痛为力量,好好养育孩儿了。
有诗曰:
五十双生古来稀,仁义心善满华夷!得子失妻喜忧半,始信因果造化奇。
且说仁义于哀伤之中料理了妻子丧事,那泪水也不知跌落多少?只为要看觑孩儿,只把悲哀深埋。因记文武二将一句,遂名为;‘陶武,’‘陶文’。陶武先出生,表字‘安邦’是为哥哥,陶文表字‘知书’是为弟弟。
自此仁义父兼母职,细心照顾孩儿,按下不表!
话分两头,单表那瑶池王母,自瑶池播种那粒莲子,可谓是日日盼,夜夜望,就指望那莲子生根发芽,无奈一波瑶池日日平静,不见影响!又时常去那天门外,望那下界莲花,花开花谢也不知几遭了?这王母着实心烦。
这朝七夕;王母去鹊桥会过了‘牛郎织女’又去那上清弥罗宫观元始天尊做‘混元道果’。待得回来,又去那瑶池看望,咦!;这番不同了!只见水面上尖尖的一截细芽,冒将出来。王母见了大喜!即唤大众道:“阿耶!汝等都来看看,这水面上果冒出何物来?”众仙见了,俱各惊道:“恭喜娘娘!水面那厢,却是莲子发芽了也!”
王母听说大喜!即叫左右:“却去把行宫搬来瑶池,孤要赏莲哩!”左右应了一声,果将王母行宫搬来瑶池。王母这日就寝于瑶池,喜孜孜看那莲芽。到了次日,就长了尺余,第三日,枝分两叶,长有丈余,到了第四日,花开两朵,一红一白,到第五日,两花相继开放,白花鲜艳,红花结果。到第六日,红白两朵相继凋残,止剩一斗大莲蓬。时而祥光缭绕,宝雨缤纷,似有龙凤呈祥之势。
一时莲花奇象鼎沸天庭,只见天宫众神,道教三清,西方如来,南海观音,三岛仙翁,幽冥教主,俱来瑶池道贺,并一一献上贺词。王母大喜!就下令大排席面,立个‘喜庆连天’大会。一时间,簪花鼓瑟,仙乐声玄。真个:
方沼池圆喜莲增,花开两朵白与红。艳丽仙根寰中少,桃源圣果世无均。
壶中日月随成就,洞里乾坤造化工。承恩四海仙与佛,福奏十洲贺奇珍。
彼时,三界仙佛,普天星宿,在那瑶池走杯传觞潇洒了一回。并一一献上贺礼,直至尽兴放散。
到了十二日,那莲蓬成熟,长就一十二颗莲子,王母仍是寸步不离,时时守护。这日王母守于瑶池忽然睡去,正睡眠中忽听到:“啪”的一声响亮。王母不觉惊醒,只见那莲蓬上祥光照耀,瑶池通明,这声响亮元来破了一粒莲子,从中赤淋淋钻出钻出一个男童,身长三尺,口吐烈焰,额头隐现‘子’字。瑶池众仙见莲中跳下这个小怪物来,一时刀枪剑戟护住王母大喝道:“何方妖孽?胆敢瑶池显化?”
那孩儿更不惧怕!直至王母跟前,纳头下拜,口吐人言道声:“莲童儿见过圣母娘娘!”王母见得也就欢喜,止住众人兵刃。不觉又是一声响亮,二粒莲破,钻出一童来口吐波涛,额现‘丑’子。同样纳头拜了王母。
不一时三粒莲破,钻出一童,额现‘寅’字。
四粒莲破,额现‘卯’字。
五粒莲破,额现‘辰’字。
六粒莲破,额现‘巳’字。
七粒莲破,额现‘午‘字。
八粒莲破,额现‘未’字。
九粒莲破,额现‘申’字。
十粒莲破,额现‘酉’字。
十一粒破。额现‘戌’字。
一时间,十一尊莲童会齐各现了自家神通,拜了王母。那娘娘是何等欢喜?着人过数,只好一十一尊。王母问道:“莲子十二,怎只一十一尊,少却一尊也?”众童说道:“那厮惫懒!想是在睡哩?”话不了,一声响亮,就跳下最后一童来。元来稀奇!前头十一尊俱是男童,这后来一尊却是女童,额现‘亥,字,且又生得水灵可爱。
这十二莲童齐集已毕,早惊动灵霄宝殿,玉帝急命摆驾瑶池。果见一群孩儿,模样怪异,其身赤裸,在那厢围着王母跳跳舞舞,吆吆喝喝。玉帝大惊!骂道:“何方妖孽,胆敢戏虐瑶池?”王母见玉帝来访,慌忙迎道:“陛下勿恼!此乃莲产仙童,并非妖孽!望陛下明鉴。”
十二莲童初出凡世,却颇晓礼仪,见玉帝恼火,齐齐拜倒,见了圣驾。
玉帝仔细来看,只见;
一童脸赤如火,
二童蓬发如魔。
三童顶生独角。
四童浑如鬼判。
五童青面獠牙。
六童好似雷公。
七童怒似金刚。
八童犹如罗汉。
九童额生天目。
十童好似夜叉。
十一肋生双翼。
再看到十二童却是个女娃,又生得秀气。玉帝因见十二莲童或如妖怪,或似魔君,大多全无人相,心中甚不欢喜,惟见女童生得秀气,才自有了三分喜色。当时升殿问策。各部仙卿或文或武,俱各奏道:“莲生天庭,乃是祥瑞,今孕育莲童,正是正义化身,陛下无需烦恼!”
惟有长庚星奏道:“陛下,十二莲童怀所长,他朝反叛,何人能伏?陛下忘却业龙敖适之事了乎?”
众仙道:“量他一群孩童,有甚做为?有甚灾祸?岂可与敖适相之比较?金星多虑了!”又是王母从旁解释,玉帝方才心安。因莲产夏季,遂赐姓‘夏’又指十二元辰为名。
即;
夏子,夏丑,夏寅,夏卯,夏辰,夏巳,夏午,夏未,夏申,夏酉,夏戌。
惟有女童生得标志,玉帝最喜,遂收做义女,姓‘夏’名‘莲花’表字‘凌波’尊为‘凌波公主’。一壁厢排宴庆贺,一壁厢命工干司造作‘连天府’着劝善司移驾府邸,教演天规,熟读诗书,有诗曰;
红莲白藕本同根,依时采取定浮尘。阴阳和合珠形兆,炼就魂纤始化童。
不觉时光飞快,莲童降生已经三个月,三月之中莲童处得颇为安详。无过是学言礼貌,习字焚香,演诗颂词,日日如此。闲时或舞刀弄棒,或是宴会蟠桃,或去西方听佛讲经。除此之外,日吃三餐,夜眠一榻更无他事。你道他一群孩童,如此安静了三个月,已然难得,如何去得长久?
果然一朝,众莲童齐齐商议;“天庭久处,我等乏味!久仰凡人红尘,花花世界,别样风liu。我等何不下去耍一遭来?”不期众人举手赞同,略略使个法术,就迷悟府上众人,或化清风,或是隐身,或是化他人模样。惟有莲花不善变化被众童使了个法术,变做蝴蝶,一齐偷出南天门,堕凡而来。
毕竟后事如何?且看下回分解。
Txt,Epub,Mobi www.qinkan.net